# ?1 K. l5 S% e' r$ M+ r, m! f% X
2 H2 s s) R3 q# m W: E+ ?" z+ R# r" _# p6 p H: E* p
作为人体的成对器官,乳腺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癌变,双侧乳腺癌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癌症病灶,是多发癌的一种类型,占所有乳腺癌的2%-12%。
R* n: L8 [" y3 K0 A9 ]9 M% X9 A, k
双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表现类型,广义上包括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及双侧转移性乳腺癌,一般所谓的双侧乳腺癌是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,它又分为:
# P, R. _- ?' k7 e/ M% n* x) e* C- T同时性双侧癌,即两侧乳腺癌发现时间间隔在6个月以内;
延迟性双侧癌,即两侧乳腺癌发现时间间隔在7-12个月以内;
异时性双侧癌,即在第一侧乳腺癌治疗1年以后发生的对侧原发性乳腺癌。
3 q$ [' s# V% |1 x8 ]; Z1 A. h
在临床上,医生通常将肿瘤体积较大的一侧乳腺癌称为第一癌,另一侧为第二癌;从病理类型来看,浸润性导管癌占绝大多数,而其他病理类型较少。
1 `0 d5 `( l! t$ Z3 @但最近有研究人员发现,尽管同时性双乳癌中浸润性导管癌占比较大,但近年来浸润性小叶癌的比例有所提高,这或许提示我们如果第一癌是小叶癌的话,需要进行另一侧乳房筛查。
4 J# T+ @8 f6 q2 ?! o3 E6 }6 k( a8 e
+ Z+ n' n& n" @6 c- O2 b. F$ \( ^4 a6 ^% L- f+ U( m
( ?$ l" {- N8 e4 `$ g# E+ l. T一般危险因素:
! P9 ~5 D& _$ G4 }3 L, w2 E因受机体相似致癌因素影响,一侧乳腺癌变后对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,约为普通群体的2~6倍。第一癌发病后对侧每年新增风险率为0.1%-1.0%,大部分集中0.5%-0.6%,且近年来报道发病风险有逐年增高的趋势。
. w" g& K1 g+ Z; Y
另外患首侧乳腺癌的年龄越小,发生对侧乳腺癌的几率就越大。45岁以下患单侧乳腺癌的妇女似乎是一个易患双侧乳腺癌的高危人群,绝经前妇女有患双侧乳腺癌的风险,但这种风险随着绝经期的开始而迅速下降,绝经期可能对双乳腺癌的风险有保护作用。
% c% z4 S6 Y! A( i( _2 @) w
除此之外,乳腺癌患者往往更容易否定自己,会有更大的压力,而压力是乳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,所以一侧发生乳腺癌会增加患者焦虑抑郁的可能,从而易患对侧乳腺癌或者其他恶性肿瘤,而且焦虑抑郁的情绪也增加了肿瘤患者的死亡风险。
3 Y; Z, c# U. Y. `- l! t9 K- M& B z; ]4 O# ^- t
# }* R5 ^5 o2 g: R( n
9 |# v2 `5 x3 j1 A8 t" T
相关易感基因:
0 y7 a6 B0 A% |, h: [
目前发现12个已知的乳腺癌易感基因,ATM、BARD1、BRCA1、BRCA2、CDH1、CHEK2、NF1、PALB2、PTEN、RAD51C、RAD51D和TP53。
- n( R, }, C; m从当前的一些基因研究看,与一般人群相比,BRCA 携带者在更年期前患乳腺癌的风险更大,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更高,分别为 53%和 2%。
" M5 K- X2 { b' _! F: X, \# e, k
且有研究显示,首发乳腺癌分子分型中 ER/PR 阴性的患者比 ER/PR 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对侧乳腺癌;HER-2 阳性也被认为是发生双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。
% a" S- }3 T y& t+ u$ S* Q$ h2 Z2 k
对于健康的普通人群,我们除了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尽量避免增加乳腺癌高危因素的行为之外,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乳腺检查的频率也是有必要的。
) k! x7 R1 w+ M W. }' o3 i
而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家族成员,建议实施早期、定期的乳腺监测和基因突变检测,由于据统计学研究表示,磁共振成像对于BRCA1和BRCA2突变携带者的诊断敏感性较高(研究人员推测可能与磁共振对浸润性癌灵敏度更高的缘故),故推荐采用钼靶、超声、磁共振联合交替检测的方式,这样既保证了检测的灵敏度,又能尽可能的降低经济成本。
( W& U$ O1 ^# ^" K6 e1 H3 V) [# ~2 [+ }& i, R' W+ d
9 n; v# K& q. x; ]
, Y. E% M. k; V P G3 G/ h
乳腺癌患者预防
8 q @) U w% z8 V- K" w6 c N3 t针对既往有乳癌病史人群,主要目标是预防第二癌的发生。准确评估再次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、筛检出高危人群是重中之重。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是上述易感人群。
) r( }( Q# q' h
一些单侧乳腺癌患者期望通过行对侧乳腺预防性切除(CPM)来降低对侧乳腺癌出现发病或转移的风险,以延长生存期。
, D( d$ e6 Z9 M+ O4 ~但最近有研究发现,无论是年轻患者还是早期乳腺癌患者,甚至是BRCA1/BRCA2突变携带者(可以说是最高的第二癌风险),在接受CPM之后虽然第二癌风险降低,但其总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改善。
" d% _0 x3 M {* T. g
$ S, A7 }3 g6 V. U$ @8 g" c双侧乳腺癌患者治疗与单侧乳腺癌一样,遵循遵寻乳腺癌指南,不过要优先治疗临床病理证实较为严重的一侧,且辅助化疗、内分泌治疗及抗HER-2靶向治疗原则也同单侧乳腺癌一样。
, G4 P6 g! f n. L* B0 ]. Z目前看来,以局部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与根治术无明显差异,可以作为Ⅰ、Ⅱ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案。在保留乳房作为女性自信的象征的同时,还可以切除肿瘤,减少转移和复发,缩短整个治疗过程,保证疗效和安全。
0 r$ G& E% L1 {由于双侧乳腺癌发病数量较少,因此国内对于双侧乳腺癌的治疗方式、基因水平的研究不多,许多观点尚未达到统一。
6 Y0 ~# R o+ M3 ` O* f
正因为这样,我们在查体以及复查时应该加以重视,有高度怀疑时更应该及时做病理活检,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。我们也希望,科学家们尽快通过更多基因研究,筛选出一些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基因应用于临床,为双侧乳腺癌的预防干预、早期诊断、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。
/ H- a* z! J4 k7 G2 H! {( k
更多好文
) t0 I8 p5 H1 M2 ?8 ? O
+ l2 _9 S& B. i
* n5 t$ K* j3 c2 G6 J% V6 B6 S% C% Z
免费咨询
6 W! j1 W: E5 j) Q微信添加小助理,您可以获得:①免费咨询肿瘤相关问题;②有奖征稿③临床试验④下载APP加入病友群。
. N) G; T5 l! n) t/ y
7 J! M0 h- t; X: c* c
3 U5 f7 m) G8 Y: u
9 {! s) H$ z% b2 i: k( M
文章声明: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,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,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。
1 [ h0 `: F- ]2 P s0 L0 R1 {/ S2 N
7 y3 |; G/ C: D/ `( n3 T8 V' m